江苏常州市金坛区河蟹“小精高”家庭养殖模式前期技术要点分析
近年来,金坛养殖户通过实践,探索出了养殖面积小、养殖管理精、经济效益高的“小精高”的养殖模式,一般亩产量达200公斤左右,平均规格达150~175克/只,平均亩效益达6000~10000元。这种养殖模式投资少、节约资源、便于管理,适合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养殖。现将前期技术要点总结如下,为养殖户明年生产提供参考。
一、单个池塘选择
结合养殖生产实际,单个池塘养殖面积一般在10~20亩为宜,且池底平整,配套进排水系统,便于以1~2个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管理
二、设置暂养区
清塘结束后,将高为1.2米的聚乙烯网片下端埋入池底泥中15~25公分,网片上部设30公分的防逃膜,每间隔1.5米用竹桩固定,将池塘分隔成暂养区和养成区,其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40%和60%,5月下旬,待养成区水草覆盖率达60%以上时拆除。
三、栽种复合型水草
根据不同水草的生长特点,种植复合型水草,暂养区种植耐低温水草,养成区种植耐高温水草,通过打“时间差”,为蟹种培育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。暂养区以伊乐藻、黄丝草为主,12月下旬,沿微孔增氧管道平行移栽伊乐藻,行距2~3米,株距50~80公分,覆盖率占暂养区的60%以上,2月底,抛撒黄丝草,让其自然吸水沉降,主要作为饵料供河蟹摄食;养成区种植轮叶黑藻和苦草,1月中旬,采用穴播的方法,沿微孔增氧管道均匀播种轮叶黑藻芽孢,行距2~3米,株距50~80公分,表层覆盖泥土,确保轮叶黑藻均匀分布,发芽快,苦草草种与风干的泥土混匀后,在轮叶黑藻行间均匀播散。以伊乐藻和轮叶黑藻为主的复合型水草,可以实现低温季节和高温季节水草的优势互补,确保水草均衡存塘,河蟹安全生长。4月,待轮叶黑藻长至20公分后,进行一次杀虫处理,30天后,再进行一次。若水草长势快,采取多次刈割、拉取通风道的方式,割除多余的水草,水草覆盖率维持在60%~70%。
四、投放足量螺蛳
螺蛳作为河蟹理想的优质天然饵料。3月底,待水温达到0℃以上时,选择外壳较薄、肉质鲜嫩的螺蛳,一次性投放750公斤左右/亩,待其自然繁殖,为养殖中后期提供大量动物性饵料,可减少养殖前期人工饵料投喂,扩大水体自然资源的利用空间。
五、蟹种的选择与放养
蟹种放养是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,其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成蟹规格大小、产量高低。2月中旬,放养经江苏省淡水所繁育的大眼幼体进行自育蟹种,采取只只筛选的方法,剔除肢体残缺、体表肮脏、活力较弱以及早熟蟹,确保放养蟹种体质健壮、规格匀称。放养量为1500~1800只/亩,规格为120~160只/公斤。
六、培育天然饵料
养殖前期,蟹种摄食量较少,培育丰富的天然饵料可满足摄食需求。待水温达到15℃以上时,向池内泼洒生物有机肥,以培育水体中的水蚯蚓、红虫等底栖生物和有益藻类,为蟹种提供天然适口饵料。蟹池内的水草、螺蛳以及底栖生物、浮游生物的生长养需要大量营养元素,要根据水色变化及时肥水3~4次,以补充营养,维持水体藻相平衡,降低水体透明度,抑制青苔生长。